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辛伐他汀抑制德国小蠊实验室种群发展的实验研究
冷培恩1,刘洪霞1,王士珍1,徐仁权1,何国声2,何璧梅3
摘要1146)      PDF (668KB)(1081)   

【摘要】 目的 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德国小蠊种群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0.001%辛伐他汀面饼和常规饲料饲喂德国小蠊,饲养不同时间后观察其种群中各虫态的数量及构成变化。结果 用0.001%辛伐他汀面饼饲喂试验组德国小蠊2、4、6和8个月后,其带鞘成虫数逐渐减少,相应的雌雄成虫数也逐渐减少。饲喂4个月后,试验组德国小蠊的若虫数为其在2个月时的2倍,但6个月后若虫数急剧下降,至8个月其雌虫数、带鞘成虫数均为0,雄性成虫数和若虫数分别为2只和15只。对照组正常饲养2个月和6个月后,带鞘成虫数高于最初投放数,但饲养4个月后,带鞘成虫总数略低于初始投放总数,8个月后基本与最初投放数持平。随着带鞘成虫数减少,雌雄成虫数逐渐减少,若虫数与实验组相似4个月时最高,以后逐渐减少,至8个月时尚有雌雄成虫数8只和12只,带鞘成虫数5只,若虫78只。 结论 0.001%辛伐他汀8个月能够使德国小蠊种群失去恢复能力。

2009, 20 (3): 210-212.
药物筛选对高抗氯氟氰菊酯家蝇的抗性变化研究
冷培恩1;范明秋1;周毅彬1;王士珍1;唐杏琴2
摘要1240)      PDF (92KB)(709)   
目的 用溴氰菊酯、甲基嘧啶磷两种杀虫剂筛选及不接触药物自然衰退的方式,研究氯氟氰菊酯高抗性家蝇品系的变化,探讨蝇类抗药性治理的方法。方法 用喷雾法分别喷洒溴氰菊酯和甲基嘧啶磷于氯氟氰菊酯高抗药性家蝇品系(Cyh-R),进行进一步的抗性选育,分别命名为中溴(ZX)、中甲(ZJ),同时自然衰退法得到中衰(ZS)品系。用点滴法测定氯氟氰菊酯对这些家蝇品系的毒力,比较抗药性的变化。结果 与敏感品系比较,Cyh-R品系的抗药系数为561.9;氯氟氰菊酯对ZJ品系第2~6代的LD 50呈递减趋势,抗药系数从F 2的518.2降为F 4的110.3与F6的122.6;氯氟氰菊酯对ZX品系第2~8代的LD 50呈先递减再上升的趋势,抗药系数从F 2的476.4降为F 4的217.2,上升为F 8的808.0;ZS品系的抗药系数由F 0的561.9下降为F 8的242.3。结论 对于氯氟氰菊酯高抗性品系家蝇,用有机磷杀虫剂后,可降低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用拟除虫菊酯筛选可造成对氯氟氰菊酯抗药性增长;不用杀虫剂筛选对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也有显著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低于甲基嘧啶磷筛选。
两种生测法检测杀虫剂对家蝇毒力的比较研究
冷培恩1;周毅彬1;范明秋1;王士珍1;唐杏琴2
摘要1232)      PDF (113KB)(753)   
目的用两种生物检测方法———点滴法与喂饲法检测杀虫剂对家蝇的毒力,比较这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点滴法和喂饲法检测3种类型杀虫剂对两种品系家蝇的毒力。结果Lab品系差异较少,为0.48~1.69倍(LD 50/LC 50);Cyh-R品系差异较大,为0.71~87.13倍(LD 50/LC 50),抗药性品系的雄蝇差异较小。结论对于敏感品系家蝇可用点滴法或喂饲法检测杀虫剂的毒力,其结果差异不大;对于抗药性品系由于复杂的抗药性机制,两种方法不能替代;对于用做毒饵制剂的杀虫剂,建议用喂饲法进行检测毒力和抗药性研究。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监测与药物防制研究
徐仁权1;蔡恩茂2;徐友祥3;王士珍1;蒋丽亚4;刘丽军5;任文军6
摘要1370)      PDF (169KB)(764)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成幼虫的基本生态习性,掌握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和现场控制效果,为制定登革热应急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幼虫采用3~11月孳生地阳性率调查、人工容器诱卵法与自然界阳性率比较、采集不同水质进行理化分析;成虫采用帐诱法和人工小时法比较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动态;用人诱法观察室内外叮咬频率与光照、温度的关系;用幼虫浸液法和模拟现场试验法观察几种杀虫剂的LC50和持效。结果(1)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4~11月,6~8月为高峰,人工容器法白纹伊蚊幼虫出现期为5~11月,比自然界晚1个月,幼虫高峰与自然界基本一致;(2)白纹伊蚊幼虫分布十分广泛,郊区高于市区;以轮胎集中堆放处、公园、废品收购、居民区、建筑工地的孳生率较高;幼虫孳生场所以轮胎、缸罐、养花容器、盆桶、瓶等小容器为主。喜欢孳生在pH均值为7.34~7.56、氯化物均值46.43~98.97mg/L、溶解氧均值3.2167~3.161mg/L、亚硝酸盐氮均值0.108~0.0435mg/L的水质中;城区与郊区白纹伊蚊孳生与非白纹伊蚊孳生的水体理化指标有所不同;(3)白纹伊蚊成虫出现期为4~11月,成虫高峰为6~8月,两种成虫监测方法捕获的成虫数量以帐诱法>人工小时法;(4)白纹伊蚊成虫在6~9月间,在白天室内外均出现以上午8:00~10:00、下午15:00~16:00两时段的叮刺高峰,其成虫叮刺活动与光照LUX有关(5)白纹伊蚊幼虫对DDVP的抗性倍数为42倍,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LC 50有差异,但对两种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实验表明0.5~1 PPm甲基嘧啶磷、0.5~1 PPm 二嗪农在现场有2~4周的控制效果,0.2~0.8 PPm双硫磷3%沙砾剂在现场有良好的控制白纹伊蚊幼虫效果。结论 白纹伊蚊幼虫在自然界出现期为4~11月,人工容器监测幼虫晚1个月出现,成虫出现在4~11月,成虫监测帐诱法优于人工小时法,初步掌握了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孳生水质理化指标和成虫叮刺活动与光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对DDVP产生了抗性,但抗性增长幅度小,对拟除虫菊酯尚未产生抗性,甲基嘧啶磷、二嗪农、双硫磷3种有机磷对白纹伊蚊幼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的现状及滋生习性调查
王士珍1;徐仁权1;徐友祥2;任文军3;蒋丽亚4;胡家官5;蔡恩茂6
摘要1230)      PDF (114KB)(734)   
目的掌握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的现状及登革热发生的危险程度,了解媒介蚊虫(白纹伊蚊)的滋生习性与分布,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4~11月每月在长宁、闸北、卢湾、嘉定、闵行5个区的居民、单位内外的不同环境和容器中采集伊蚊幼虫,检查伊蚊幼虫滋生阳性率,采用人诱法监测伊蚊成虫的叮咬频率。结果在上海地区尚未发现埃及伊蚊存在,登革热的媒介为白纹伊蚊;该蚊幼虫出现期为4~11月,数量高峰为6~9月;6~9月间白纹伊蚊幼虫的房屋指数为8.90%,容器指数8.59%,布雷图指数12.19%,幼虫密度指数为2.16;成虫的叮刺指数8.3只/30min,监测值达到WHO三级;其媒介数量能达到引起登革热流行的程度;白纹伊蚊幼虫滋生广泛,但以轮胎、缸罐、花盆、竹节等小容器为主;城乡间、不同房屋结构的住区间、不同单位间的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上海地区登革热媒介蚊种为白纹伊蚊,其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一旦传染源进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登革热的发生与流行,应密切关注。必须加强对媒介种群数量动态和媒介能量的监测工作,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研究
徐仁权1;丁成伟2;孙红专3;费胜军4;王士珍1;徐劲秋1
摘要1186)      PDF (140KB)(633)   
目的:研究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灭鼠效果的措施,为制定HFRS地区灭鼠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实验和对照,同步观察不同灭鼠时间、不同灭鼠方式、不同人员投毒灭鼠的效果和成本。结果:(1)在HFRS地区于5、9、12月3次全方位投毒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夹日法为1.22%;常规一年3、10月两次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则为2.22%,两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 2=31.58, P<0.01);(2)在HFRS地区的发病村采取每户用鼠夹捕杀辅以投放新鲜毒饵进行常年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控制在2.36%(粉迹法),群众满意度为85%;而常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后,年平均鼠密度粉迹法为5.07%,两组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χ 2=14.42, P<0.01);(3)在突击灭鼠中,专业人员投毒后的灭鼠效果优于非专业人员(χ 2=5.24, P<0.05)。结论:采用常规的一年两次突击灭鼠已无法使HFRS地区的鼠密度常年控制在低水平。我们的研究认为HFRS地区的灭鼠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媒介鼠数量动态,选择最佳的灭鼠时间和次数,应用多种方式,以专业人员为主,才能提高灭鼠效果。
外环境灭鼠投毒技术与方法探讨
蔡恩茂1;钱文祥2;徐仁权3;朱永权4;王士珍1;徐劲秋1;丁成伟5;曹林根2
摘要1139)      PDF (101KB)(715)   
目的:探讨外环境灭鼠投毒技术与方法,为全市外环境灭鼠提供对策。方法:在居民区、停待建工地、农贸市场外环境用拖食法观察鼠对不同投毒方式、不同投毒容器间、同一容器内不同饵料间的拖食情况。结果:在3种外环境中,3种投毒方式(容器、裸投、小包装)拖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 2=273.39, P<0.01),容器拖食率介于裸投和小包装之间;以容器而言,竹筒拖食率高于塑料盒(χ 2=7.43, P<0.01),与砖砌毒饵站差异无统计意义(χ 2=0.82, P>0.05)。从短期观察看,容器内放置颗粒和谷物类毒饵灭鼠效果优于腊块;从30d连续观察看,腊块和小包装毒饵在南方潮湿外环境中,具有其他毒饵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外环境灭鼠投毒应采用毒饵站(容器投放)和腊块、小包装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科学应用。
上海城市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与防制研究
徐仁权1;陈文德2;沈福杰3;王士珍1;朱永权4;徐康5;郑朝军6;杨华林4
摘要1155)      PDF (106KB)(833)   
目的:摸清城市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探索防制技术。方法:用拖食法观察不同地域、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城市下水道鼠类分布特点,分析不同毒饵饵料适口性,用拖食、粉迹、鼠征法观察下水道灭鼠效果及对地面鼠密度影响。结果:上海城市下水道鼠类(拖食率)高达30%以上,弄尾拖食率高于弄头、弄中;特殊行业周围高于一般行业和居民区;老城厢地区高于工房建筑群地区。其拖食率高低与窨井盖好坏无关,与沿江与否无关;出现春、秋(3~4、10~11月)两季高峰。荤性和油条毒饵灭鼠,其拖食率优于腊块,但在鼠类严重地区,腊块灭鼠也是一种较好方法。采用一井二饵(腊块+荤性自配饵)连续20d二次投饵后,使地面建筑物内粉迹法密度下降57.58%,有鼠率下降40.57%,鼠征阳性率下降64.45%。结论:城市下水道灭鼠是一项复杂工程,应在摸清鼠类分布特点基础上,制订出适合辖区特点的城市下水道鼠类防制对策和规划,寻找最佳的防制适期和周期,以控制下水道鼠患和强化建筑物防鼠设施双重原则实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地区农田鼠数量变动、分布与发病关系调查
徐仁权;陆家鼎;罗引珍;王美林;王士珍
摘要1304)      PDF (6749KB)(849)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地区农田鼠逐月数量变动、分布以及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鼠夹法。结果:农田鼠密度为2.31%,以黑线姬鼠、大麝鼩为绝对优势种,全年出现5~7月数量高峰,与HFRS发病高峰6~8月相吻合。黑线姬鼠、大麝鼩在室外分布广泛,但以河边沟渠、宅周、稻田为主;环境零乱、垃圾众多会影响鼠形动物密度。结论:控制野鼠性HFRS,应强化室外农田灭鼠,适宜时间为5月和冬季。
鼠迹法检查灭鼠质量的作用评价
徐仁权1; 邵国财2; 蔡恩茂3; 罗引珍1; 王士珍1
摘要962)      PDF (88KB)(640)   
目的 :评价鼠迹法在检查灭鼠质量和鼠情调查中的作用。方法:对251个单位用粉块法、拖食法、鼠迹法同步配对测定。结果 :鼠迹法检出阳性率为75.0%,高于粉块法检出率(62.14% ),μ=2.38, P<0.05,但鼠迹法有误判现象。结论:以新鼠粪及鼠迹法与粉块法互补的方法,能正确评估灭鼠质量和鼠情结果。
上海地区淡色库蚊幼虫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王士珍; 罗引珍; 王美林
摘要1171)      PDF (87KB)(668)   
目的:了解上海市淡色库蚊对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浸渍法。结果:淡色库蚊幼虫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水平较高,其次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结论:对敌敌畏的抗性种群已广泛产生,应限制使用。
两种方法监测蝇密度结果分析 II.1992~1997年数据分析
冷培恩; 徐劲秋; 朱江; 王士珍
摘要1191)      PDF (115KB)(1099)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监测蝇密度的结果及差异。方法:腐鱼酱饵法和糖醋饵+粘捕法。结果:腐鱼酱饵法监测的蝇种以大头金蝇(34%)、丝光绿蝇(34%)、巨尾阿丽蝇(9%)为主;糖醋饵+粘捕法以家蝇(41%)、丝光绿蝇(23%)、大头金蝇(13%)为主。两种监测方法蝇种的季节消长走势基本一致,两组监测数据平方根转换后呈高度相关( P<0.05),除糖醋饵+粘捕法个别年份外,蝇密度指数均与温度有直线回归关系( P<0.05)。结论:糖醋饵+粘捕法能反映主要防制蝇种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的种群变化,便于统一和比较,其结果与传统的腐鱼酱饵法相比更具有可比性。
连锁杀蟑毒饵的“连锁药效”试验
何上虹; 梁铁麟; 王士珍; 奚国良
摘要1180)      PDF (78KB)(643)   
目的:建立蜚蠊毒饵连锁药效测试方法,证实威灭连锁杀蟑毒饵的“连锁药效”。方法:投饵法。结果:试虫取食该毒饵后,其主剂仅少量分解,并能以原形经粪便排出或残留于虫尸,致使取食粪便、虫尸的成、若虫再次中毒,形成连锁杀灭作用;若虫二次中毒的3天死亡率为89.37%,至第6天达100%。结论:该毒饵连锁杀蟑效果较为理想;本文设计的新的连锁药效测试方法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国家农药登记注册机构认可。